看三国正史,诸葛亮与曹魏交兵,就是围绕着祁山一线展开。不管是司马懿曹真进攻,还是诸葛亮主动出击,都是"外甥打灯笼--照旧",弄得战区百姓不厌其烦:你们两家就会不换个地方打架吗?难道魏蜀交战一定要把我们的家园打烂吗?薅羊毛也不能逮住一只绵羊不放呀!
【资料图】
其实不仅仅是祁山沿线百姓苦不堪言,就是蜀汉阵营也有不同意见,比如魏延就曾提出过"子午谷奇谋",但是被诸葛亮一言否决。事实上诸葛亮伐魏,除了出祁山和走子午谷,还有两条进攻路线可以选择。很奇怪他为什么一定要在祁山跟司马懿死磕,撞了南墙也不回头,而是后退几步,攒劲儿,助跑,再撞!
为了让读者诸君更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,咱们先来看一张地图,这是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时的三国形势图(这张图自从关羽失荆州到蜀汉灭亡似乎就没怎么变过)。
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,除了祁山前线和子午谷,蜀汉跟曹魏在襄阳是有战线的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除了祁山和子午谷的另外一条路,而这条路诸葛亮在"隆中对"曾经指给刘备:"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。"尽管当时蜀汉人才匮乏,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,诸葛亮不放心任何人带兵走荆襄之路,也可以让魏延镇守汉中,自己另辟蹊径,打曹魏司马一个措手不及。
提起荆襄之路,我们不能不提起另外一个三国重量级人物,那就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。诸葛瑾可不是三国演义里演的那样在关羽面前唯唯诺诺的无用书生,他在东吴的地位,并不比诸葛亮在蜀汉阵营的地位低多少,而且曾经比诸葛亮还高,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看诸葛瑾的升官图:一开始是"为权长史,转中司马……后从讨关羽,封宣城侯,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,住公安。"要知道诸葛亮在刘备称帝之前,最大的官职是军师中郎将,没有封侯。
吴主(建号未称帝)黄武元年(222年),诸葛瑾迁左将军,督公安,假节,封宛陵侯;黄武五年(226年),升任骠骑将军;吴大帝孙权(称帝)黄龙元年(236年),受封大将军、左都护,领豫州牧。也就是说,诸葛亮在蜀汉掌握伐魏大权的时候,诸葛瑾在东吴也已经是军方首脑,而且一直在荆襄前线。如果诸葛亮取道荆襄,与诸葛瑾全力配合,别说张郃曹真,就是司马懿来了,在"打虎亲兄弟面前",司马也可能被削成一匹死马。
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:刘禅和孙权都不会让诸葛瑾和诸葛亮合流,因为他们兄弟凑到一起,就会对各自的主公构成威胁。但是这一点孙权并不担心,他知道"孤与子瑜(诸葛瑾)有死生不易之誓,子瑜之不负孤,犹孤之不负子瑜也。"至于刘禅的想法,似乎也不怎么重要--如果他真有自己想法的话。
但是诸葛亮放弃了"隆中对"提出的进军路线,一门心思去打祁山,而且连另一条进攻曹魏的路线也"忘了"。这条路,就是邓艾走的路--邓艾走得通,熟知西川地理的诸葛亮自然也走得通,我们还是用地图来展示邓艾的进军路线:
从上面一张图我们就可以看出,邓艾走的是"沓中之路",而且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沓中之路走得通,而且还在紧要之处预设守兵(后来被刘禅或者姜维调走了),于是"(263年)冬十月,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,凿山通道,造作桥阁。"一路畅通无阻杀到蜀汉腹地,在江由击败并収降马邈,在绵竹击败并斩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、诸葛亮之孙诸葛尚以及张苞之子张飞之孙张遵。
这样看来,诸葛亮伐魏,除了子午谷和祁山,还有"荆襄之路"、"沓中之路(或称阴平之路)"可走。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门心思盯住祁山不放呢?诸葛亮当然有自己的苦衷:这四条路中,只有祁山进可攻退可守,荆襄之路虽有大哥诸葛瑾作为友军,但是东吴一向靠不住而且喜欢在背后捅刀子,而子午谷之路和沓中之路是一条有去无回的单行道--要么一战成功定鼎天下,要么全军覆没蜀汉灭亡。
比这上面的解释可能会让很多读者不满意,因为诸葛亮几(六不准确)出祁山,虽然打得四平八稳,但很明显谁都知道根本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--在祁山就有点后勤补给跟不上了,再深入曹魏腹地进行无后方作战,拖也被拖死了。所以诸葛亮的伐魏之战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:蜀汉攒几年粮食,诸葛亮带人在前线吃光后从容撤退,谁要是追赶,那就会被搞掉:王双和张郃都被诸葛亮算计死了。至于算计死张郃的时候,司马懿有没有帮忙,那就谁也不知道了。
有一点笔者也很难否认,那就是司马懿是在跟诸葛亮"打默契仗":在忠于曹操的宿将死光之前,司马懿是不会乘胜追击灭掉蜀汉的。事实上诸葛亮也不能不有一些顾虑:如果伐魏成功,进军路上遇到了已经变成山阳公的汉献帝刘协,又当如何处置?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