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但依照早期群字用例,群的本义多指三个以上的兽畜相聚而成的集体,比如羊群。如:《诗·小雅·无羊》:“谁谓尔无羊,三百维群。”孔颖达疏:“羊三百头为群。”谁说你们没有羊?一群就有三百只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兽三为群,人三为众。”韦昭注:“自三以上为群。”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国君春田不围泽,大夫不掩群,士不取麛卵。”孔颖达疏:“群谓禽兽共聚也,群聚则多,不可掩取之。”国君在春季行猎的时候,不会将整个猎场都包围起来;大夫不可猎捕兽群;士人不可猎捕幼兽和鸟卵。因此,许慎所说“朋辈”的本义实际上是“群”的引申义,而群的本义,即上面所说的“三个以上的兽畜相聚而成的集体”。(牧羊犬与羊群)接着说许慎的解说,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朋也。类也,此辈之通训也。……羊为群,犬为独,引申为凡类聚之称。”这里说的羊为群,犬为独,其实是从动物习性来说的,羊成群行动,而犬类通常单独行动。这一点,我们看牧羊犬牧羊就可以理解。先民们造字,“群”字从“羊”,“独”字从“犬”。这是先民们认真观察生活的结果。徐铉等注:“羊性好群,故从羊。”简言之,正是因为羊的群居特性,“群”字才从“羊”,即“人群”的“群”字里有个“羊”字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。”皇侃《论语义疏》:“三人以上为群居。”(他们)整天聚在一块,谈话的内容丝毫不涉及道义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吾离群而索居,亦已久矣。”郑玄注:“群谓同门朋友也。”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。”孔颖达疏:“群,朋友也。”自己一辈的五人同居一处,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。在以上两种本义之外,“群”还有很多用法:(1)事物的种类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。”孔颖达疏:“物谓物色,群党共在一处而与他物相分别。”天下各种意识观念以门类相聚合,各种动植物以种类相区分。(桃子的种类)(2)会合,联合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若夫总方略,齐言行,壹统类,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。”杨倞注:“群,会合也。”至于总括治国的方针、策略,齐同人们的言论行动,统一治国的纲纪法度,会合天下的英雄豪杰,告诉他们上古先王的礼法。(3)集团,社会群体。《广韵·文韵》:“群,队也。”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又有大者,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,以安其属。”(群体)(4)和好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朱熹《论语集注》:“和以处众曰群。”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,合群而不结党营私。(5)随俗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鸷鸟之不群兮,自前世而固然。”王逸注:“言鸷鸟执志刚厉,特处不群,以言忠正之士,亦执分守节,不随俗人。”(6)泛指多数。既可指人,也可指事物。a、指人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,设五等,邦群后。”周朝占有天下,把土地像剖瓜一样分割开来,设立了(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)五等爵位,分封了许多诸侯;b、指事物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倾群言之沥液,漱六艺之方润。”李善注引宋衷曰:“群,非一也。”子史精华奔注如倾,六艺辞采荟萃笔锋。(7)众多。《左传·哀公五年》“寘群公子于莱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群,或作诸。”把公子们安置在莱地。(群山)(8)亲戚。《礼记·三年问》:“因以饰群,别亲疏贵贱之节。”郑玄注:“群谓亲之党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群谓五服之亲也。”藉此来表明亲戚关系,区别亲疏贵贱的界限。(9)地质学名词。最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,范围不定,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或者一个系,或者比系更大。所包含的岩层、组分不同,而且厚度很大。如:南山群;阳新群。(10)量词。用于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。如:一群孩子;一群马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:只见宝钗出来了,宝玉、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。(公园里的人群)群的小篆写法如图:(群的小篆写法)
关键词: